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Uber用难以想象的速度改变了全世界,全球市值滚雪球般的迅速达到了700亿美元,但是其雄心勃勃的全球扩展计划却在欧洲举步维艰,出租车司机的抵制和政府方面的压力使得其不得不“避其锋芒”。中国Uber滴滴打车的发展模式与Uber如出一辙,其命运是否也会重蹈覆辙,引人深思。
Uber扩张欧洲受阻
英国方面的报道显示,2016年2月份,伦敦出租车司机多次到市中心静立表达其对Uber的态度,抗议Uber对出租车生意造成的威胁和对现有规则带来的挑战。出租车司机联盟表示Uber在伦敦运营合法的裁定将会威胁乘客的安全和司机的收入:部分出租车司机表示,自己花了三年的时间用了6000到1万英镑(约合0.87万-1.45万美元)学习并考取执照,又花了4万英镑(约合5.80万美元)购买可以使轮椅通过的出租车,而Uber的司机却不受这样条件的约束。
根据调研数据来看,仅仅是在半年时间里,出租车司机的收入就降低了百分之三十,除此之外还有高达24万欧元(约合27万美元)的运营许可证费用需要他们缴纳,Uber司机却没有该项费用。为此,2016年2月份,伦敦出租车8000多名司机参与了抗议活动,阻塞了威斯敏斯特和伦敦西区的交通。
迫于种种压力,欧洲政府的压力也让Uber喘息困难:法国政府与出租车工会进行协商,要求Uber等打车服务供应商不得招募领取薪水的司机;荷兰已经认定Uber Pop打车业务为非法运营,并且多次对其在阿姆斯特丹的办公室进行突击搜查;德国法兰克福Uber在地方法院规定的重重压力之下,不得不取消德国境内的Uber Pop业务,仅提供持证出租车服务;西班牙更是下令Uber停止在该国的所有运营……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中国版的Uber服务--滴滴打车,其命运依然堪忧!
滴滴打车前途命运叵测
时至今日,滴滴打车的身份在中国依然是一个只有模糊答案的问题。滴滴快车、滴滴专车在中国依然无法完全摆脱“黑车”的身份,这就导致这些提供滴滴打车服务的车辆不敢去火车站、汽车站拉客接活。即便有人使用滴滴打车使用平台相关服务,但是这些车辆依然不敢进入火车站或者汽车站的停车场,因为一旦被发现,他们就面临几千甚至是上万的“黑车处罚”。
基于这个原因,导致使用滴滴打车服务的乘客只能在远离火车站或者汽车站的地方上车或者下车。有的乘客表示,春节期间,有时在叫车之后要顶着寒风走半公里的路程才能上车;要去火车站的更是如此,要提前几百米在小胡同下车,然后拖着一堆行李再到火车站,麻烦异常!
除此之外,滴滴打车自身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初五初六返程高峰期期间,滴滴出行的“动态加价费”开始水涨船高,高出行加价比甚至达到了常规出行的2.4倍,使得滴滴打车成为了另外一种方式的“讹诈”。不仅如此,滴滴打车的时间成本也大幅增长,有的平台使用者甚至要等候一小时或者还要多的时间。
之所以有这样的问题,主要原因还是滴滴打车身份在中国是否合法化存在商榷和争议。2016年2月份刚过不到一半,就有多个城市的多家出租车公司司机采取停止运营的方式反对滴滴打车在本市运营,使得当地政府在滴滴打车平台开放性政策方面的考虑不得不慎之又慎,既不敢无视“潮流”,同时又不敢第一个“吃螃蟹”。
据悉,上海已经对宣布向滴滴专车平台颁发网络约租车经营许可,这是国内第一张发给互联网专车的许可牌照,滴滴打车成为第一家获得网络约租车平台资质的公司,但是除却相应的资质条件外,硬性要求约租车价格要比出租车贵。
除却上海,滴滴打车在其他省市的身份依旧成谜,难道真的要走Uber在欧洲的老路不成?
网络预约车服务走向何处?
不可否认,如滴滴打车一般的互联网约租车服务具有使用便捷、支付方便、价格参考性强等多方面的优点,正是这些优点使得滴滴打车可以在短时间内在国内大中小城市风靡全城。但是与此同时,其也存在着不少的弊端:司机车辆认证机制不够健全、品行不端的人员容易混入司机队列当中,与正规出租车相比滴滴打车机动性过强、管理难度较大,与此同时,交通部门的“私家车不得营运”的底线也为滴滴打车触碰。
那么,滴滴打车只能面临被封停的命运吗?答案或未可知,但是如果滴滴打车一旦从资质认证、广域监管方面进行着力,或许有望使得当前的严酷环境破冰。譬如:建立互联网约租车的相关法律法规,使得滴滴打车等网络约车服务平台有法可依;建立互联网约租车交通出行服务的准入机制平台,利用该平台,提供服务车辆、司机具备资质认定,保障乘客安全;利用网络摄像头进行全程监控,大限度预防可能出现犯罪问题,同时也可以记录违法犯罪事件发生过程,为后期处理提供依据。
2016.2.18,欧界视频总流量突破千万,70%视频流量破5万。今日头条、优酷、爱奇艺、腾讯四大视频平台全覆盖,用户活跃,流量多维度导入,推荐数激增!
【欧界视频】——打造领先第一的互联网内容视频平台,将震撼启幕!
倒计时2天!